第一百二十五章 交涉 下二-《新宋英烈》


    第(2/3)页

    臣身为朝廷命官,深受皇恩,却一错再错,实乃不该。今日臣回营便是请陛下治臣之罪,请陛下依朝廷律法处置臣,如此方能彰显陛下天威、朝廷法度。”

    徐绍安在那里将自己的“罪过”一条条的列出来,并且非常诚恳的请求柴荣处罚自己。如果不了解徐绍安的底细、不知道徐绍安除了带进大营来的百余亲卫外,还有近四千大军在离大营不远的地方列阵等候,只怕包括柴荣在内,在场的所有人都要赞徐绍安一声“敢作敢当,果然是一条汉子”。只可惜,在场的人都明白,徐绍安这么说不过是做个姿态,或者说是给官家、给朝廷一些面子,这样等到朝廷对他不予处罚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处理一下时也能为自己找个借口——“认罪”态度良好也是可以拿来当从轻处罚的缘由的。

    柴荣自然明白徐绍安的用意,不过,他现在并不急于对徐绍安及“清园”兄弟的“不法行为”给出处理意见,在此之前他有许多事情还需要从徐绍安那里得出答案。因此,他对徐绍安自请处置的要求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话题一转,问道:“徐绍安,汝及汝的那些兄弟身为朝廷命官、国之重臣,深受皇恩却屡屡做出有违朝廷法度之事。朕实是不解,汝等既已高官厚禄、平步青云,为何还要如此做为。”

    徐绍安面露苦色的答道:“启禀陛下,臣及臣的兄弟之所以会做那些欺君罔上、有悖理法之事,实在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苦衷?汝等有何苦衷且说予朕听。若是说的有理,朕自会宽恕汝等的罪行。”柴荣非常配合的接着徐绍安的话头,就好像在与徐绍安演对手戏一般。

    徐绍安略微组织了一下措辞,答道:“不瞒陛下,臣及臣的兄弟因为在回归中土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劫难与不幸,因此在吾等踏上中土之前,所想所愿不过是能够在中原故土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高高兴兴的做生意、舒舒服服的享清福,除此之外便别无它求。谁逞想,吾等兄弟登岸之处却是在契丹外族统治之下的幽云十六州。在那里,汉人无论有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财富,永远都要比契丹人低一等。漫说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即便是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富甲一方的豪商巨贾,在契丹人面前也只是任凭他们宰割的羔羊。远的不说,单说曾经帮助吾等兄弟度过初到中土最艰难时日的当地汉人钟有朋钟员外便是一例。

    钟员外原本姓卢,乃是范阳卢氏的一支,其家族当初在幽州也曾经显赫一时、风光无两。可就在几年前,只因契丹南京留守萧思温贪图其族中资财,便给范阳卢氏安了一个通敌谋反的罪名,全族上下斩首的斩首、流放的流放,只有钟员外一家靠着在留守府做官的妻兄上下打点,才得以脱罪。只是罪名虽脱、性命无虞,却也落得个丢官去职且不得不改名换姓的凄惨下场。

    吾等兄弟与钟员外相处日久,对其遭遇感同身受,曾经发誓绝不允许这样的情形在吾等兄弟身上重演。因此,在吾等兄弟凭借自己的能力赚到第一笔银钱后,便开始将吾等在海外所学尽数使出。一方面通过做生意积累钱财、通过与本地汉人结交建立自己的人脉、通过贿赂契丹官吏获得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吾等兄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招兵买马,建立起自己的私兵——“飞龙军”,并为他们装备中土从未见过的火器,以便在遇到危险时候有自保之力。

    此后,考虑到吾等兄弟今后所要对抗的可能是契丹官府,届时即便可以凭借手下私兵与官府周旋、可以依靠高墙深垒赢得一时的喘息,但自己在这样的对抗中终究是处于弱势,契丹官府或许不能将吾等兄弟捉拿问罪,可吾等兄弟也同样不能摆脱被动,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契丹官府,吾等兄弟最终只能是被困死。为了给自己找一条退路,同时也是为了幽云十六州早日摆脱契丹人的蹂躏,重回我中原朝廷治下,吾等兄弟经深思熟虑,借太师父扶摇子老神仙的引见,于显德三年冒险南下大周京城,前去觐见陛下。这样一来,吾等兄弟既得以一见天颜并表达了投效朝廷的心意,为自己他日在幽州处境艰难时找到了一条后路,又借进献火器增强了朝廷军力,进而促使朝廷能够尽早北伐,将吾等兄弟及幽云百姓自契丹人手中解救出来。可谓是一举两得,收获颇丰。

    事情若到此为止,吾等兄弟耐心在幽州静等王师北伐,那么过上以前一直向往的那种欢欢喜喜、轻轻松松的日子也就指日可待了。然则‘世间之事不如意者十之**’,随着吾等兄弟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购买的土地越来越多,为吾等兄弟劳作的农夫佃户、掌柜伙计、工匠劳力也是与日俱增。而田产店铺、矿坑作坊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吾等兄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手去经营、去管理、去维持、去保护。如此一来,吾等所招募的私兵家丁数量也就随之越来越多。而私兵数量越来越多,其所需要花费的银钱粮米也就越来越多,为了尽量减少粮饷的支出,吾等兄弟便不得不在兵器上下工夫,以期用犀利的兵器来弥补人手的不足,节省出更多的钱财去办更加重要的事情。

    臣之所以未向陛下禀报招募私兵之事,一则吾等兄弟此前招募私兵只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家产与身家性命,这与大户人家、豪商巨贾豢养家丁护院是一个道理,所以吾等兄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等私事来打扰陛下。二则,吾等兄弟所募私兵虽多,但其绝大多数都布置于尚未纳入朝廷治下的幽云十六州各处产业,在大周境内只有臣的府中驻有数十亲随侍卫,其数量并未超过朝廷限度,臣未向陛下禀明也在情理之中。况且,在我军北伐之前,臣也曾向陛下提出,希望能以自家私兵相助朝廷,为收复幽云出一些绵薄之力。若从这一点来讲,臣于招募私兵一事上,其实却也算不得欺瞒陛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