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攻城之战(上)-《绝品盗帅》
第(2/3)页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梁乙越一头白发,跪在冰凉的台阶上,浑身瑟瑟发抖。一头白发随风飘舞,看上去十分落魄可怜。不但如此,梁乙越还写了一封血书,就铺在身前。血书上,历数蜀国与西夏的合作史,请求蜀国出兵援夏。
梁乙越这一手,立即唤起了许多蜀国官员的同情泪。原来的时候,关于是否出兵,蜀国高层一直没有定论。二十多天来,朝堂上争论不休。不过,经过梁乙越这一番表演后,支持出兵者立即占了上风。
就连太子郎伯川,亦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当然,郎伯川不是支持出兵,而是建议自己的父皇给大齐写国书,要求大齐放过长安城内的夏军和百姓,放他们转入汉中,不要行屠城之事。而且,还要大齐保证,不能进攻大散关。否则的话,蜀国再出兵也不迟。
郎伯川这种书生观点,看上去十分好笑。不过,从宋铮的角度来说,却很希望蜀国这么做。把李元旦这只老虎放进陇右和汉中去,让他带着兵去和李喜争个你死我活,大齐反能渔翁得利。反之,若大齐军誓死攻城,伤亡巨大不说,短时间内能不能攻下来,还是一个问题。
郎伯川是仁人君子,在上书后还给宋铮来信,隐晦地表达抱歉之意。还解释说他自己有意与大齐交好,亦不想大齐与西夏攻战。宋铮看了后直嘬牙花子,如此可爱的太子殿下,让宋铮都不忍心伤害他。
聪明人到处都有。
十一月初一,大齐前线。高定山会同关杓、肖定国等人商量了一夜,终于决定,以逄桧的名义向长安城发送一封书信。信的大义是,只要李元旦献城投降,大齐军将礼送他们西去,不伤他们一根寒毛。如若不然,将来攻破城池后,将屠城三日。
李元旦回信只有一句话,“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朕安能做渭河之鬼哉?”
接到这封信,大帐里一时鸦雀无声。当日在决定把四万多西夏军赶进渭河口时,肖定国与辛弃疾等将领坚决反对,意思是这样做会激起李元旦誓死守卫长安城的决心,为将来攻城增添难度。
然而,高定山和关杓都反对这么做。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齐军没有那么多粮食养这些俘虏。当初,西夏军的粮草,都集中在西关镇。西夏军见守关无望,竟然自己粮草烧了,不给大齐留一粒粮食。这也是杀俘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于攻关伤亡惨重的怨气,高定山直接下令杀俘,以振军心。
俘虏是杀了,李元旦也恨极了大齐军,更不相信大齐军,或者,他对梁乙越搬蜀国援兵还存在那么一丝幻想。
逄桧对杀俘没有表态,他的身体已经日薄西山,攻破潼关时他就陷入昏厥,等他醒过来的时候,西夏军已经被赶下了河。事情已经发生了,逄桧只是长叹了一口气,没有怪罪任何人。在到达灞桥镇时,逄桧已经进入持续昏迷的状态。偶尔清醒过来,却已经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现在的长安城内外,形成了一个怪圈。困在城内的西夏军,由于粮草还算充足,倒过得还算滋润。围困长安城的齐军,却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安营扎寨。这样的天气,攻城是不可能的了。现在的长安城墙上,早被西夏军泼了一层又一层的凉水,结成了厚厚的冰。原本就很坚固的城墙,相当于多了一层铠甲,任由齐军再大的本事,也不能攻进城去。
战局就这么僵持起来,直到辛弃疾想出了另外一个高招。
十一月初八,连续多日断断续续的大雪终于停了,天空放晴。长安东侧,一队队齐军走出大帐,他们手里拿的不再是刀枪,而是一把把铁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