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老子走!” “忽悠俺,根本就不卖!” “走了走了!” “一起走!一起走!” …… “卖卖卖!” “国债当然卖!” “你们买多少!” 窗口里的人,都追出来了。 这在整个大唐,乃至于这个时代,绝对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无声无息间。 原本无人问津的国债,竟然有人购买了。 数额也不多,连一百文的都有,这也是最低限购额。 最多,也留三贯。 然后,这些人就拿着买来的国债,去李记盐铺兑换青盐。 相较之下,那些拉着一车车的开元通宝,却没有去买国债的士族门阀,就算是他们主动涨价,李记盐铺也不卖给他们青盐。 想要青盐? 可以! 总之,就一个要求。 国债! 李记盐铺只认国债不认钱! 士族门阀的人,骂骂咧咧的走了。 腻嘛! 有病是吧! 老子不买了! 不就青盐,不要了。 下一刻。 这些管家回去见了一家老爷,还要屁颠屁颠的拉着一马车的开元通宝去户部。 兑换国债! 既然有人认可国债,没什么关系。 反正,这国债也是坑万年县伯这个二傻子。 士族门阀还是比较谨慎,基本上只兑换了几百贯的国债,然后去李记盐铺实验一番。 确定没问题,才开始大量兑换国债。 然后,又用国债去换青盐。 虽然繁琐了一点,但是能够买到青盐,也是血赚。 这时。 青盐又涨价了。 五十开元通宝。 没关系。 起码赚一百五。 购买青盐者仍旧络绎不绝。 最后,商野又发出一条规定。 国债兑换青盐,少许一千贯者,一概不予兑换。 这一条规定,把普通长安百姓堵死了。 …… 卢罡冷笑不已。 蠢! 万年县伯蠢的可爱啊! 一个范阳卢氏的掌柜又来禀报。 “卢大人,李记盐铺的青盐又涨了。” 卢罡问道:“涨了多少?” “如今是一百文。” “那就继续买!” “要求的国债也涨价了。” “多少?” “一万贯。” “买!继续买!卖国债,换青盐!这个大傻子有多少青盐我们就卖多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