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坚车载重-《兴汉室》


    第(2/3)页

    对方引用的原话就连皇帝自己都快忘记是否说过了,但皇帝从来不吝惜于对一个时刻将自己的话放在心中揣摩的下属表示赞赏,他提拔王邑本是出于平衡局势、推行河东新政的需要,如今看来倒是多一份拿他做标榜的意图了:“你能想到这里,却也是殊为不易了。”

    “河东之盐行销荆豫,绣衣使者与平准监多赖此在沿途布置,分散耳目。”贾诩在一边补充说道:“关中局势,一举一动,皆细如掌上之纹,河东盐官也功劳不小。”

    皇帝对此表示同意,绣衣使者这类情报、统计机构在各处的设立不仅是依靠游历天下的剑客游侠,更是建立固定的某处据点,以合法正规的身份采集信息。盐铁官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任何的军事调动或举措都离不开盐铁,有时候往往不需要刻意去打探,只根据盐铁价格的波动就能做出预测。此外,除了平准监的部分人手身兼盐铁官,半公开的打探市面上讯息的同时,还有绣衣使者藏在更深处,以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探报。

    这是贾诩经营数年,利用散落天下的游侠以及官盐销路所打造的两套情报体系,平准监专注于数据统计,绣衣使者专注于谍情刺探,从而成为皇帝甫出关东,而制胜天下的法宝之一。

    平准监与河东盐官为了调查市场物价、统计数据而有相关合作,这是王邑有权知道的事情,但他却不知道盐官队伍里有多少绣衣使者。这些人除了对外,对内也是一清二楚,王邑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贾诩刚才那番话岂是为他表功?而是在警告他不要信口开河!

    但是已经晚了,皇帝见河东在王邑口中欣欣向荣,遂对其在冀州的政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冀州物产富饶,我大军行至渤海郡的时候,其沿海滩涂宽广,每年风多雨少,日照充足。不少百姓在此滩涂之上蓄积海水,不需煎煮,便可日晒生盐。我看此地日后可成第二个河东盐池,我既然将冀州交予你,渤海郡这一片的盐政,这二三年里,可得多些用心思。”

    皇帝口中可以晒盐的地方就是后世著名的三大盐场之一,长芦盐场,此处最远在西周的时候就有‘幽其利鱼盐’的记载,但它真正得到官方大规模开发却要等到明代。只要此地顺利开发出来,那么渤海盐将与河东盐并称于世,满足当下这个时代、整个北方的用盐需求。

    但是渤海沿岸的滩涂并未得到开发,还是一块不毛之地,只有渔民在这里偶尔晾晒海盐。皇帝将产盐的方式说得简单,王邑却深知其中的麻烦,这意味着他必须想办法迁移百姓,从无到有的建设一个河东盐池,而且给的时限仅仅是‘这二三年里’。

    除了渤海盐,皇帝还有其他的担子要压给王邑:“巨鹿连年的水患你也知道了,张导若是想干什么,你要多帮衬些。还有散落在常山、赵国境内太行山一带的草寇,彼等是黑山余众,需得用心招抚。另外,前次袁绍引塞外乌桓、鲜卑入寇幽州,有不少胡族盘踞上谷、代郡、乃至中山一代。中山归属你管,我已属意田畴来做中山相,他熟知北地胡情,你也要多将心思放在这上面。对了,还有魏郡……”

    “臣、臣谨诺。”王邑额上冷汗直流,他此前来时的自信满满早已荡然无存,随着皇帝滔滔不绝的话语,他只觉得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甚至有些不堪重负。

    果然还是得先试试从小州做起,皇帝提及的这些事,那件事情的背后不是阻力重重?最简单的或许就是黑山余众了,可那些黑山余众当年既然不选择跟着张燕归降朝廷,显然都是一群死硬份子,而以如今好不容易弭平战乱的冀州局势,一切都要以稳为先的。既然皇帝没有暗示他可以用暴力,那王邑就只能纯粹依靠施政的手腕,一想到其背后的难度,王邑就忍不住往贾诩那边求救般的看过去。

    王邑的为难在贾诩这里并不算难办,其实王邑也可以做,但他与皇帝并不算亲近,所以他不敢去做。

    “冀州是天下大州,自然要有大州的分量。”贾诩趁皇帝说完后,立即接口道:“先是农桑,再是产出,要将冀州治成第二个河东,这才无愧于陛下的期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