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林师抵晋-《抗日铁血执法队》
第(3/3)页
自从踏上山西的土地之后,****便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之情。一路之上,他用兵家的眼光审视着坚如铁壁的太行山、重门叠户的吕梁山,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使他这个长期征战于南国水乡的军人,有一种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率陈光的第343旅和师独立团,作为八路军的一支先遣劲旅,率先迎敌而进,挺进的方向,恰好是晋、察、冀交界地区,雄踞内长城要隘的平型关,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吉普车沿着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那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来到北岳恒山和着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接壤处,然后又吃力地爬上海拔18oo米的长城隘口一座署有“平型关”三字的残颓的拱门迎面而来。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oo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冲司机做了一个停车的手势,吉普车迅即停下。他们下车,****仰起脸来,对准“平型关”三个字仔细瞅了好一阵。然后,他登上平型关巅,举起胸前的望远镜观望。无论是北面的恒山,还是南面的五台山,这些层峦叠嶂的山峰,以及盘桓于崇山峻岭间的内长城,都能久久吸引住他的目光,很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激情。最后,他将目光越过平型关之巅,望见了关前的一条峡谷甬道,它由西向东,曲曲弯弯,穿山而过,一直通向很远的地方。深谷两侧,是险峻的山壁,一条公路蜿蜒其间,沿着这条公路,就能到达灵丘,通过灵丘而到冀西。
1o年前,他就听说过平型关,那是晋奉战争中的一段往事,但印象早就模糊了。如今,置身在这座着名的雄关之上,前方炮声似乎已隐约可闻时,他明白,马上就要有仗打了,而且肯定就在附近打。
当然,这时候,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不会想到,仅仅5天之后,第115师就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结果。
吉普车从平型关口驶出,沿着坑洼不平的公路向灵丘方向前行,车子出关口不远,就钻进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这条沟道****刚才在望远镜里已看到过,此时他更加仔细地打量着: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沟长约5公里,深数丈到数十丈不等,很难攀登上沟沿。而且沟底的甬道仅能通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途中,仅见到一个叫老爷庙的地方有个缺口,能通到山上。
吉普车再次停下来。****在警卫员杨兴桂的搀扶下艰难地攀上老爷庙以及庙后的老爷岭。这时,杨兴桂听到师长说:“如果阻住正面路口,截断敌人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处的高地上设置重兵,公路上的敌人就是瓮中之鳖了。”
他们到达灵丘城时,得知日军已前进到距城不到5公里远的地方,不能多作停留,于是原路返回,途中又在东河南镇一带察看了地形,然后回到大营。
21日,****向孙楚辞行。他骑马赶到上寨,暂时与第343旅旅部驻在一起,等待聂荣臻率师直属部队和第344旅到来。
就在这一天,他接到了八路军总部来的《关于作战方针和布置原则的训令》。训令中讲到第115师时,这样写道:115师陈旅控制于上寨镇附近,小部经常袭击扰乱灵丘、涞源之敌。徐旅最好位于阜平东北,随时协助陈旅,相机袭击由灵丘向平型关西进,或由涞源向平汉路南进之敌,在可能条件下组织有力挺进游击队,深入紫荆关、蔚县、涿鹿之间活动,收编散兵,动群众的游击战争。总直属队开到五台附近,动五台以南、盂县及五台以东地区群众。
对这个训令的主要内容,****大体上是同意的。但在第115师的具体使用上,他有不同的看法。
第(3/3)页